当前位置:主页 > 精彩专题 > 烟草教育创办50周年

精彩专题

烟草教育创办50周年

史宏志:四十三载科研路 痴心烟草终不悔

发布时间:2025-10-02 12:12    浏览次数: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史宏志的烟草科研之路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5年09月30日 第 03 版)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孙玮

  9月10日,记者在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见到史宏志教授时,他刚从外地烟草基地指导返回。“每年暑假,我都要马不停蹄奔赴全国重要烟草种植区查看烟叶生长情况,刚过去的暑假,我就去了省内外8个县区的烟区,还到欧洲进行了考察访问。”史宏志说。

  史宏志说:“虽说从事烟草种植研究很辛苦,但烟农增收后的笑容和科研带来的快乐,是我科研和教学的信心源泉。”

  传奇人生映初心

  1978年,15岁的史宏志考入河南农业大学。1982年,刚满19岁的他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3年后,史宏志受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的委派,奔赴意大利农业科学研究院参加为期1年的深造。1990年获得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1994年,史宏志成为我国烟草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韩锦峰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官春云首次招收的博士生,他开始在郑州和长沙两地攻读博士学位,系统学习和研究烟草栽培和生理,1997年获得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从1982年毕业留校至今,整整43年,我一直从事烟草科研、教学事业。”史宏志说。

  1998年,史宏志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美国肯塔基大学这一世界烟草栽培生理权威实验室留学深造,到美国菲利普莫瑞斯烟草公司这一国际最大烟草集团研究中心学习研究。

  在国外,史宏志的老师Lowell Bush博士,是肯塔基大学资深教授、世界著名烟草生理专家,他领导的实验室负责制订全美和世界参比卷烟的标准并监制其生产。2001年,史宏志从国际烟草生理权威实验室到全球最大烟草工业顶级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史宏志自从踏进海外烟草学界,便深深感知到烟草减害的迫切性、必要性和趋势性,也就此坚定了致力于烟草农业减害方向研究的信念和信心。

  在美留学和科研期间,围绕烟草烟碱向降烟碱转化、烟草特有亚硝胺的形成开展了系统研究,为回国后继续开展烟草农业减害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国后,在数十年烟草科研生涯中,史宏志承担了国内外数十项科研课题,对这条主线始终不离不弃,初心不改。

  他聚焦于烟草香味成分、生物碱、烟草特有亚硝胺、硝酸盐等影响烟叶质量和安全性的核心物质,围绕香气成分含量提升、香味品质提高、风格特色彰显、生物碱调控和优化、有害物质前体物控制、有害成分形成抑制等方面开展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和世界优质低害烤烟、白肋烟、晒烟、雪茄烟生产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作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史宏志潜心培养了近百名优秀人才,其中包括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第一个外国留学生。

  一路风光,一路精彩。

  科技突破铸辉煌

  从事烟草科研以来,在史宏志的心底,一直萦绕着这样一种情怀:必须不断突破,必须勇于争先。

  当时,在全国部分优质烟叶产区,烟草产业的发展面临风格特色亟须凸显,经济效益和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等情况。

  靠什么凸显与提高呢?史宏志认为:必须立足科技进步与突破!

  20世纪50年代,基于发展国际流行口味混合型卷烟的需求,我国开始在国内引进和使用白肋烟。白肋烟是一种晾制烟,经过专家们的考察和对生态条件的分析,鄂西恩施等地为国内白肋烟最适宜区域。世界白肋烟普遍存在烟碱向降烟碱转化问题,中国白肋烟较为严重。

  2003开始,史宏志开始围绕白肋烟中烟碱向降烟碱转化、白肋烟生产技术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他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烟草专卖局重点科技项目“烟草烟碱向降烟碱转化及生物碱优化技术研究”等。

  在研究过程中,他踏遍了白肋烟产区,设置了多项田间试验,采集和分析数千份烟叶样品。为了加速对烟碱转化性状的改良,培育优质的低烟碱转化品系,他亲自奔赴海南进行品种加代繁殖。三年的潜心研究结出丰硕的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该项目于2007年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奖。

  2008年,史宏志主持了四川省烟草专卖局重点科研项目《四川优质白肋烟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围绕“增质减害、提高效益”这一目标,史宏志带领研究团队深入烟区,会同当地领导和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调研、现场讨论、反复试验,在系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优质白肋烟生产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该项目于2012年获得四川省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奖。

  奋斗不止绘精彩

  “肥料是烟叶的粮食,氮素合理运筹是烟叶质量形成的关键。烤烟对氮素十分敏感,氮素少,烟叶淡而无味,氮素多,则刺激性强,合理控制烟的施氮量对烟叶的浓香气很重要。”史宏志说。

  史宏志是国家烟草专卖局“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的骨干成员和子题负责人。

  2011年2月,“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启动后,史宏志主持承担“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风格形成的生态基础研究”,他带领团队设计控制试验,系统研究了我国浓香型烤烟产区的气候、土壤诸生态因子的分布特征,揭示了生态因子和浓香型烤烟风格的关系,并提出了影响阈值,建立了浓香型风格烟叶生态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质浓香型烟叶产区规划,通过对各产区生态条件的剖析,提出了实现优质浓香型烟叶生产的技术途径。他还围绕不同耐性肥性品种和不同肥力土壤探索出了适宜的氮素用量,纠正了长期以来依靠增加施肥增产增收的偏差;探索出成熟期氮素供应量和比例对烟叶生理和分子代谢、香气前体物降解转化和香气物质形成、烟叶质量和风格特色变化的影响;完善了烟叶成熟期氮素调亏增香理论;提出了有利于优质烟叶形成的成熟期氮素供应指标。

  在“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项目的研究结果指导下进行烟叶生产,提高了烟叶香气质量,改善了烟叶等级结构,达到了增产增效的效果。

  该项目于2017年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史宏志说:“土壤是烟叶生长的基础,土壤培肥和理化性状改良是优质烟叶生产的根本保证。”

  长期以来,河南烟区由于重用轻养、化肥施用过度、重茬时间久、烟农土地养护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碳氮平衡失调,土壤结构变差,土壤养分在烟株生长过程中供应不均衡,导致烟叶质量和种烟收益下降。

  因此,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成为烟区提升烟叶质量的重要任务。

  2019年,史宏志联合主持的中国烟草总公司“基于烟田土壤碳氮平衡的有机碳作用机制及调控技术研究”重大科技项目,明确了土壤碳库特征影响烟株生长和品质的作用机理,确定了烟田土壤适宜的碳氮比。

  由于国际控烟的影响和国内消费升级的提速,具有香气醇厚丰满、满足感强、有害成分含量低等特点的雪茄烟异军突起,为国内众多消费者青睐,雪茄烟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但雪茄烟叶TSNAs含量过高会影响雪茄烟的质量和安全性。

  “烟叶好,烟就好,烟叶的好坏直接影响雪茄的品质。”史宏志说。

  2019年,史宏志主持四川申报雪茄烟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雪茄烟叶TSNAs形成机制及消减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旨在降低雪茄烟叶TSNAs的含量,保障雪茄烟的质量问题。

  史宏志带领团队采集分析了国内外10个优质雪茄烟产区近百个雪茄烟叶样品,探明了国内外不同产区、不同类型、不同品种雪茄烟TSNAs及前体物含量状况和变异性,发现了导致目前雪茄烟TSNAs含量增高的主要原因。该项目在学术理论研究、技术体系构建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原始“三创新”,填补了学术和行业空白,促进了烟草科技进步。

  在此基础上,四川雪茄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四川低烟碱转化雪茄烟叶原料,进入国产雪茄品牌,提升了国产雪茄竞争力。

  该项目也于2023年获得四川省烟草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获得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目前,史宏志还主持承担着雪茄烟叶发酵、茄衣质量提升、雪茄烟叶出口基地建设、豫西烟粮融合、数字烟草等近10项科研项目。

  史宏志始终秉持“顶天立地”的理念,不仅双脚踏遍国内烟区,还到数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进行交流访问,在国际烟草学术会议宣读50多篇学术论文。

  创新无界,烟域无疆。数十年来,史宏志的烟草科研足迹遍布全国烟区,学术触角全方位触及世界烟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精彩的人生
       专家简介
       史宏志,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农业减害研究中心主任、烟草优质低害栽培研究方向负责人,主要从事烟草生物碱、烟草香味学、烟草农业减害、白肋烟栽培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1999年4月至2003年4月,先后在著名烟草生理学家Dr.Bush的实验室和美国Philip Morris烟草公司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在国际烟草科学大会(CORESTA)、世界烟草科学研究会(TSRC)、美国化学年会(ACS)等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50多篇。出版《烟草香味学》《烟草生物碱与调控》等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主持烟草行业标准1项。在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