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吉蕾 通讯员 张利冰 胥若楠绘
“目标是会实现的”
专访“行业烟草栽培与调制方向学科带头人”刘国顺
刘国顺: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主任,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烟草栽培技术、烟草生理学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烟草行业重大科研项目。系统提出了“烤烟理想株型指标”、“把烟草融入大农业,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烟田土壤改良与可持续发展”、“四叶计划、五次采收观点”、“实施烟田营养差异化管理和精准栽培”等学术和技术观点。这些学术和技术观点在烟叶生产中得到推广。
立秋后的河南平顶山,阳光仍有些“火辣”。
8月29日上午,平顶山市郏县烟区的一大片试验田里,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院长刘国顺同其他几位专家一起,一丝不苟地为烟叶“把脉”。刘国顺刚从上海考察烟草育苗大棚综合利用项目回来。因为惦记着“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宝丰、郏县试点烟田的烟叶成熟采收情况,他顾不得在郑州家里停留,便马不停蹄地来到烟田。于是,记者原计划在郑州进行的专访,就改在了阳光有些“火辣”的烟田里。
“嗯,这烟叶长势不错,已经有些弗吉尼亚烤烟的模样了!”从美国回来的崔明武博士说。刘国顺兴奋地与几位专家交流道:“接下来,这些烟叶在烘烤时要尝试通过降低淀粉含量来提高烟叶香气。如果这一点能顺利实现,将是一个重大突破!我们离目标就又近了一步!”
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出与国际优良烟叶相媲美的烟叶
“离目标就又近了一步!”——目标是什么?
刘国顺笑笑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出与烤烟原产地美国弗吉尼亚州烟叶相媲美的烟叶!”
他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尽管我国烟草种植和烟叶质量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那时,很多厂家每年都要申请进口烟叶。尽管进口烟叶价格高出国产同等级烟叶很多,厂家仍选择“花钱买香气”。
“针对这种情况,怎么办?中国烟草总公司提出:要研究烟叶的化学成分,提高烟叶质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出优质烟叶,用国产烟叶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刘国顺说。
为了加强行业科研工作,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全国组建了多个研究机构。1997年11月,河南农大组建了以研究烟草栽培生理创新技术、提高烟叶质量为主攻方向的研究机构——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刘国顺挑起了“基地主任”的重担。
从此,他带领基地研究人员,怀着“将中国由烟草大国变为烟草强国”的强烈使命感踏上征途。
做对一件件事情,不断接近目标
“这些年来,您全国各地跑,搞实验、做研究,为我国烟叶生产水平的提高倾注了不少心血啊!”记者钦佩地说。
“目标是会实现的,路是要走的。”刘国顺爽朗地笑着说,“如今回头想想,这几件事情还是做对了。”
哪些事做对了?
——提出“烟田土壤改良与烟叶质量可持续发展”。2000年,经系统研究,刘国顺在一份近万字的报告中明确提出,通过种植绿肥改良土壤,从根本上提高烟叶质量。这一思路已被广泛应用于全国的烟草种植。
——根据研究实践,提出“把烟草融入大农业,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目前,“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已得到示范推广。
——根据烟株对土壤营养需要的规律性来规范烟草质量的形成规律,总结出“四叶计划、五次采收”观点。这一观点已在行业得到认可和应用。
——通过对烟叶生产技术规范的多年研究实践,确立了“下部叶阳光充足,上部叶片开展,整株叶片厚薄适中”的理想型烟株的概念。
——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散烟收购”模式。去年开始,该模式已经在部分烟区试点推广。
除此之外,刘国顺教授“做对了”的事情还有很多:他总结出“氮素前提,钾素后移”方法,让烟叶成熟集中,适度降低烟碱含量,提高了烟叶质量;主持示范推广了烟草漂浮育苗技术,实现了全国烟草栽培领域一次突破性变革;主持“优质香料烟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校正了香料烟的晒烟调制方法,确立了香料烟“营养型”的新观念及“嫩绿消除、浓绿尚存”的成熟特征,并参与制定香料烟标准,使中国香料烟得到国际认可;主持“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找出了限制烟叶香气量的症结和解决的技术途径。
刘国顺每年都会在全国及相关省区市会议上做专题演讲,提出一些导向性的技术观点。他提出的“调整种植布局,把烟叶安排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创新现代化烟叶生产技术模式”、“将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于烟叶生产”等一系列技术思想,已在全国烟区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对于解决国内烟草栽培长期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这些事情一件一件做下来,心里越来越踏实。”刘国顺脸上写满平静。
记者发现,刘国顺并不是一个特别“专注”的采访对象。采访期间,他不断地“请假”打电话。“烟烤得怎么样了?”“那片烟采收情况如何?”……对于试验田的烟叶,刘国顺时刻记挂在心。
“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半生物质气化炉秸秆烤烟技术使用情况很好,不仅节能环保,还能大大提高烟叶的香气。另外,我们研发配制了十几种烟草专用肥料施在烟田里。你看,烟叶长势都非常好。”刘国顺指着不远处的烟田对记者说。目光所及之处,正是文章开头被崔明武博士称赞有些美国弗吉尼亚烤烟模样的那片烟田。
“这些事,每做一件,就离目标更近了一步!”刘国顺兴奋地说。
“插竹竿”与实证求真
“您挑起烟草基地的担子以来,带领基地的研究人员不断攀登烟草科技高峰,向目标一步步迈近。基地也成为出成果、出人才的摇篮。您这个‘学科带头人’实至名归!怎样搞好科学研究,能否谈谈经验?”记者问道。
刘国顺笑着摆摆手,说:“经验谈不上,体会有一些。”
“搞烟叶生产研究,就要‘插竹竿’。”刘国顺说,烟叶生产技术研究必须走出实验室、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将“竹竿”深深插入烟田、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烟叶生产和烟农的需求,拿出真东西。对单项研究课题也要坚持“插竹竿”,由浅入深,从表面到本质都搞清楚了,才能提出正确的技术决策。
“干一行就得干好一行,要踏实、敬业。”刘国顺很有感触地说,“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全行业的信任和重视,要真正做出成绩才行。成绩不是想出来、说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下烟田、进烤房,实证求真得来的。在烟田和烤房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没有一种求实、吃苦的精神支撑不行。这种精神从哪里来?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对促进行业发展的高度使命感,来自于对维护烟农利益的高度责任感。”
这些年来,刘国顺带着科研人员跑遍了全国各地的烟区,为烟区烟农解决了很多问题,提高了烟叶生产水平,被人称为“田坎教授”。很多地方的烟农一听说有烟叶专家来,就兴高采烈地围拢过来,咨询各种技术问题。这种场面让刘国顺感到,烟农的需求是做好研究工作的最大动力。
“田间专访”在为期两天的奔波中结束了。在记者即将踏上归程时,刘国顺又准备赶往“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的另一个试点了。“今年我就盯在这儿,把这烟种出来!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出与美国弗吉尼亚州烟叶相媲美的烟叶,相信这个目标两三年就会实现!”向记者挥手作别时,刘国顺满怀信心地说。他那因长期日晒而变得黝黑的脸庞上,笑容格外灿烂。